第737节(2/2)

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

:“是啊是啊,自古以来,有多少人想要青史留册都做不到,但是这个林道安什么都没干,就轻轻松松办到了……人和人的区别可真大啊,我敢说,这个林道安肯定是青史留名的人当中最轻易的一位——别人都是靠自己,就他是靠朋友!”

    他们口中的林道安,是历史上的一位奇人。

    也是现代高中生最痛恨的一位历史人物。

    在史书上,关于这个林道安的记载很少,只有只言片语,但是这个名字却让所有朝阳小世界的现代高中生都如雷贯耳,究其原因,就是这个林道安,实在是太会交朋友了。

    就说刚才的那位万世通万谨言吧,他就是这个林道安的好朋友,给对方写了许多送别诗,其中有一篇还上了语文课本……尤其是在得知对方的死讯后,万世通还十分哀痛,情真意切地给林道安写了挽联,又写了一篇非常非常长的思念亡友的诗——没错,也在语文课本上。

    这也就罢了,毕竟谁没有一个好朋友呢?

    可关键的是,这个林道安不止有一个好朋友,而是有整整两个。

    他的另一个好友,更是重量级人物,那便是雍朝末期饱受争议的一代名相——徐覃徐明昭。

    每个高中生都知道,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徐覃徐明昭,除了是一位改革家、法学家外,还是一名被做官耽搁的文学家,他流传下来的文章不多,却篇篇锦绣、字字珠玑,因而有很多都被选入了高中语文课本必背文选——是的,这就是每个高中生都知道的原因。

    要他们说,就算徐明昭没有成为影响当时雍朝时局的一代名相,凭借他写下的文章,也照样能名传千古,甚至说不得还不用像如今一样,饱受争议。

    而提到徐覃,就不得不提到这个林道安了,因为徐明昭流传下的文章不多,其中少部分,是在针砭时弊、提出策略、申明改革的必要性,不过后续这样的文章越来越少,因为徐覃大权在握之后,已经不需要写这样的文章阐述自己的观点,而是在政务上直接实施下去就好了……那便先不说这少部分,来说说这剩下的大部分——没错,徐覃流传下来百分之八十的文章,都在写这个林道安。

    他写的,乃是常见的思友文。

    是的,在文人当中,思友文是很常见的一种文体,但是放在徐覃这个改革家、法学家身上,那就显得有些不寻常了。

    而有趣的是,有一次,万世通和徐覃几乎在同一时间给这个林道安写下了思友诗/思友文,但是万世通全篇都在吊唁对方,表达对亡友逝去的哀伤,但是徐覃的文章中就固执地认为这个林道安没死,只是失踪,并且开始委婉地呼唤对方早点回来。

    由于这两段相互矛盾的记载,因此,关于这个林道安死没死,究竟是什么时候死的,也是历史上的一个谜团。

    而后续这两人的思友诗/文中,也是一如既往,一个认为对方死了,时常吊唁,一个认为对方没死,不停搜寻。

    可以知道,在官方记载中,林道安的下落是“求道而去”、“缥缈难寻”,说得很高级,其实意思就是失踪了,找不到了,人不见了。

    至于是死是活,没个准数。

    但是后面又被人加了句话:“或有归期。”

    因而,以往的史学家们基本上都公认这个林道安应该是没死的,至少在当时没死,都更倾向于徐覃的话。

    不过后面这个结论就被人提出了质疑:如果这个林道安真没死,那他怎么不回来?要知道,徐覃

章节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