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36节(1/2)

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

    到巅峰,有功盖三皇五帝之呼,朝中建议封禅的声音,也开始冒头。

    高素之没有理会“封禅”之议,她再度提出了立王映霜为后事。

    此事一拖三年,期间朝臣无数次要高素之纳侍君,高素之都将朝臣建议驳斥了回去,只要立王映霜为后。朝臣们以皇嗣相威胁,高素之要么说自身得到天意的庇护,要么就质问朝臣是不是诅咒她命不久矣?朝臣们对一意孤行的高素之没有任何办法,只能用“辞官”相要挟。以往高素之都退一步了,她不纳侍君,也不提立后事,持着反对意见的朝臣们仍旧好好地站在自己的位置。

    可这次,在朝臣们故技重施,以辞官相要挟的时候,高素之没有在后退,而是很冷淡地说道:“诸卿提了数次,显然是心意已决。朕唯有成人之美,允了诸位告老还乡、含饴弄孙的愿望。”

    在摘了那些人的帽子后,高素之都没等朝臣们说话,便说出了几个名义,要将她们给提拔上。那嚷嚷着要辞官的人,听得心冷了半截!那被提拔的人分明就是崇文馆中修书的女学士!这批储备人才有能力,但一开始不通庶务,在崇文馆就是给她们历练的。

    到了这时候,别说是反对了,就连反悔自己先前提出的“辞官”话语也来不及。高素之一声令下,毫不客气地让近卫将辞官的臣子们请了出去。没多久,一群身着学士官袍的女官在襄阳长公主高神嘉的带领下步入朝堂中。

    剩余的朝臣们眼皮子一跳,如果说高素之继位是一次颠覆,那这一回,同样意味着翻天。

    可他们能做什么?宗室里没有可以指望的,太上皇吊着一口气奄奄一息,皇太后对皇帝十分纵容,根本不会阻拦她做事。圣人在民间声望正隆,是天命的象征;而兵权都掌握在圣人的亲信手中,手握的武器让人提不起半点反抗的力量。

    这不是任由朝臣拿捏的君主,不是会被相权限制的圣人。

    高素之注视着群臣,又说:“朕要立后。”

    三年时间,已经拖得太久了。纵然在宫中,王映霜一切规制都如皇后,可名不正她就心中不安。

    第92章

    三年间一次又一次的拉锯让朝臣也感到疲惫,最为顽固的人也陆续被清出了朝堂,再提出反对的意见,其实也无济于事。况且王映霜一直留在宫中,也同君后无异了。宰臣中松口说了句“只是陛下家事”,高素之终于松了一口气,让朝臣们去筹备大典。至于册文上的理由,除了王映霜是她的妻子外,便有一个“天命”能拿来说道。

    在拿出各种各样的好东西后,里里外外都相信了高素之是天意的象征,是真的能够梦游天阙。

    太平三年,九月。

    高素之和王映霜大婚。

    礼部那边觉得在齐王藩邸时候两人便已经成亲,无须再办一次婚礼,可圣人非要坚持,便只能够照办。

    隆重的冠服压得人身上沉重,可打眼瞧着,有一种说不清的威严庄重。皇帝立后的典礼繁复得多,拜过宗庙后,又要行册封礼,乌泱泱的一群人在阶下叩拜,声音在太极殿里外回荡不已。之后又是同牢合卺,还算是省力。宫中有赐宴,高素之只露了个脸便又回来了。那些参礼的朝官根本不需要她来应对。

    再度回到殿中时,高素之抬起手挥退了侍奉的宫人,她快步地走到了王映霜的跟前,替她卸下了一脑袋颇具重量的花钗,柔声道:“累了吗?”她用手拖着后冠,那重量可是实打实的,足以见其压力。

    “累。”王映霜坦然道,她仰头看着背着烛光而立的高素之,又笑吟吟道,“但我高兴。”

    高素之的眼中也闪烁着喜悦的光芒,她在殿中来回踱步,忽地想起什么,一拍脑袋,吩咐人打了热水进来。她绞干帕子,亲自替王映霜将她脸上厚重的粉擦干净。

    外头闹成一团,殿中的两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
章节目录